兰园书香

当前位置: 兰园书香>

世界读书日五个人的读书建议:什么是最好的书?

作者:tushuguan 时间:2019-04-24 14:20:18 点击:4039

  ▌陈小齐

  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低龄的孩子,越是会追求童书的共性特征。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,他阅读的个性化特征和个性化需求会表现得越来越强烈,如果阅读量足够大的话,孩子阅读的个性特征一定会超越共性的那一部分。

  最后,要特别提醒大家——警惕书单!这世界上并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。那么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阅读需求一模一样的孩子。

  4月23日是“世界读书日”,也适逢第九届书香中国·北京阅读季期间,我们邀请五位开了童书选书课的作家、阅读推广人给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读书建议。希望能向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传递一种更深邃的价值观: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。这种权利的意义,要大于任何书单,甚至要大于 “世界读书日”本身。

  什么是“最好的书”?这个答案很简单——最适合孩子的书,就是最好的书。

  同时,这个答案也并不简单,因为它衍生出了另一个问题——什么样的书,才是最适合孩子的书?

  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概念,也不会有一个大一统的书单,能够给到大家。即使是《长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书》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童书大典,我仍然不认为能涵盖全部。

  我们看到,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,他经历的每一个年龄段,多多少少都会呈现出这个年龄段一些独有的儿童心理特征。这些特征,同龄的孩子也多多少少会类似,我们认为,呈现出来的是共性特征。另一方面呢,每个孩子会有个体差异,会呈现出属于他自己的、独特的兴趣和喜好,这种与众不同的偏好,就是这个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。

  一本好的童书,它一定是要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特征。也就是说,既符合当前年龄段孩子的共性特征,也符合当前年龄段孩子的个性需求,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才能谈“什么样的童书是最适合孩子的书“。

  儿童书和成人书有个显著的差异——童书讲究分龄阅读。我们可以看到,20岁的成年人和50岁的成年人,不会因为年龄差异而导致对书的理解力不同。2岁孩子和5岁孩子,不只是兴趣点不同,对同一个故事的理解,在能力上就会有天然差异。学龄前的孩子和能自主阅读的孩子,对书的呈现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偏好——不认识字的孩子,偏爱的是图画书。识字量大的孩子,光是图画书可能就不太能满足他一次阅读所需要摄入的信息量。12-18岁的读物有着青春期的特征,既不同于低龄段的童书,与成人文学作品也还是会有一些区别。

  0-3岁:最简单又最不简单

  建议人:陈小齐(童书出版人)

  0-3岁这个阶段,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,从“听”到“看”,不知不觉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。这个时期“听”的意义大于“看”。“听”,让孩子熟悉爸爸妈妈的声音,建立亲子情感连接,这是超越了“阅读”行为本身的更重要的意义。可以说,比起书的本身,孩子更在乎的是“爸爸妈妈给他讲”。

  这个年龄段的童书,最简单又最不简单。简单,是因为书的内容简单,画面简单,情节简单。而不简单,是因为前面这些内容太简单太容易粗制滥造,鱼目混珠的东西太多。而真正那些优质的童书它背后的那些东西,那些蕴含着儿童共性特征的东西,蕴含着儿童心理学的东西,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。

  成长是一个不断得到同时也不断失去的过程。很多人跟我请教一个问题:“怎么培养我小孩的想象力?”我的回答是:不需要培养,你只要不破坏它、不让它丢失就好了。每一个小孩的想象力都是天然充沛的,只要不破坏,它就一直会在孩子身上。想象力好的孩子是什么样的?1. 任何奇怪的事情他都不会觉得奇怪,那些被人认为是匪夷所思的事情,他觉得顺理成章。为什么?或许是因为更容易从荒谬的事情中找到内在逻辑,而这个逻辑哪怕再荒谬也可以自洽;2.任何平平常常的普通事物,在他眼里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。他能从普通中生发出不同,这也是想象力。

  3-6岁:侧重思维培养

  常立(学者、作家)

  认知心理学家有大量实验证据表明:3岁以前的婴儿就已经能够充分理解情绪、感觉、愿望,但并不太擅长理解想法和信念。

  3岁前后,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3岁以前,我们对自己过去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之间的差异毫无概念,我们可以轻易从相信这个跳跃到相信那个,我们接受世界和自己的跳跃式的变化。而3岁以后,我们就逐渐掌握建立起一个连续世界和一个连续自我的方法,我们的思维在逐渐走向某种确定性。6岁孩子理解思维的方式,就与成年人没有太大不同了。

  因此在这一从不确定走向确定的独特时期,儿童阅读对于儿童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。因而选书除了要考虑儿童的发展心理特征、个人兴趣爱好之外,还需要侧重思维培养。

  6-12岁:儿童与哲学并不遥远

  蔡朝阳(学者、作家)

 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灵与智力的行为,阅读还不仅仅是读书明理那么简单,而是,阅读深深地参与了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。就像著名诗人布罗茨基那句名言所说:我是我所读过和所记得的东西的总和。

  6-12岁,因为年龄跨度比较大,要完成从童年到少年的转换,因而,对于成长这一主题,不同的年龄段,对于儿童阅读,也有比较特殊的要求。

  6-8周岁之间,绘本还是比较好的选择,但是8-12周岁这段时间,因为大脑的进一步发育、完善,识字量的进一步增强,所以文字书也逐渐重要起来。

  一般而言,哲学都是很深刻的话题。但是呢,在我们的观察中,却发现,儿童与哲学并不遥远。亚里士多德说过,哲学起源于怀疑。当我们不确定的时候,当我们开始质疑的时候,哲学就开始了。有一位名叫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,他说过一句话,更适合我们去理解儿童的哲学思维:“我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
  并不只有哲学书,才讨论儿童哲学。事实上,我们所阅读的很多童书里,都包含着哲学的意味。其中,有关人生意义的哲学,有关于生命价值的哲学,比比皆是,让我们在阅读之后,掩卷深思。我敢说,读过这样的作品的孩子,他们早已经在生命的深处,埋下了幸福生活的种子。

  12-18岁:自然、自我、自在

  李峥嵘(编辑、作家)

  12-18岁,我们称之为青春期。这个阶段有三个成长维度的不均衡,生理上性成熟,大脑发展不成熟,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也没有成熟。可以说,这一时期是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敏感期。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成长不再以父母、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为指引,而是以朋辈、以同伴、以朋友为主导。所以,父母也要不断阅读、学习、成长,要懂得根据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,得到孩子的信任并且引为朋友,这样才能在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到影响作用。

  如何发展为人格健全,心智相对成熟的成年人?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我简单地把这一时期的阅读归纳为三种,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选择阅读书目:

  我是谁?我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?我要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相处?

  这一阶段的阅读也可以概括为:向外探索世界、向内寻找自我、学习和世界相处

  优秀的作品实际上是处理好三种关系:和外部世界的关系、和自我的关系、和他人的关系。

  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:自然、自我、自在。

  0-99岁:为爱朗读

  涂涂(出版人)

  《为爱朗读》这个标题来自我参与出版的一本书,讲述一个爸爸为女儿连续3218天读书的故事。9年的时间,他们共同经历了这个家庭的破碎,共同体验了离别与创伤,也共同完成了奇迹,直到爱丽丝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,爸爸坐在教学大楼的台阶上,最后一次,读书给她听。

  这是一个关于平凡人的故事,之所以要用这个故事作为我们系列阅读课的最后一讲,是因为,我们绝大多数人,其实和这对父女一样,是平凡人。平凡人也能创造奇迹,这个3218天的父女共读奇迹,并不只是“坚持”两个字那么简单。一个所谓的亲子阅读奇迹,是从孩子发起的。在阅读这件事上,也请同样记得倾听孩子自己的声音。

  插图选自《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》(幾米著、华文天下/九州出版社出版)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浅浅夏,淡淡香